家庭病了,孩子才會有問題
(2022-06-02 14:37:18)
標簽:
健康情感文化心理咨詢 |
分類: 親子教育 |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他有時會以患病來維持一種家庭功能,父母為了孩子的心身健康,而暫時達成共識維持假象和和平。殊不知這種和平假象,就像是吸毒上癮,會讓孩子因此迷上得病而不自知。
“一個家庭里,不是系統構成了問題,而是問題構成了系統?!?/FONT>----西蒙
當一個家庭病了,一定會有一個成員,把家庭的病癥表現出來。
脆弱的孩子越是想要扮演好拯救家庭的角色,幫助父母,家庭的不良狀況越會持久不變。
當孩子承受不了壓力,而把自己變成“問題兒童”,則可能喚醒父母去關注家庭。
孩子的癥狀是在維持一種家庭功能。疾病對家庭有一種很強的擾動力,每當夫妻的恩怨積攢到一定的強度,婚姻開始不穩定時,孩子的問題就會出來替夫妻瀉火。
有一所學校發通知要求學生家長一起觀看紀錄片《鏡子》。
這個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在央視教育與法制頻道分三集播完的紀錄片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討論。它讓問題少年說出了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紀錄片一共只有三集,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家庭的許多問題都是相互依存的,這些問題是經過無數次成員間的互動,重復,疊加強化才得以形成,在這種循環互動中,問題產生的因果關系已經非常不明顯且難以被描述。
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一樣,有自己存在、運行的規則和需求。
家庭需要一對關系良好的父母,只有父母之間的婚姻關系運作正常,他們才能安心撫養孩子,孩子才有機會健康成長。
如果夫妻之間關系不佳,家庭中的成員就會被迫做出不良的適應,利用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
這些即時、自動的防衛方式,既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
也就是說,孩子借著自己的問題行為,來維系整個家庭的平和,他們寧可成為“問題兒童”,也要為家庭帶來一些幫助。
他們往往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偏差而來求助,他們往往意識不到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家庭出現了問題,而把焦點和矛頭指向孩子。
在接受多次心理咨詢之后,漸漸了解到孩子之所以會產生行為問題,是為了拯救父母的婚姻。
心理疾?。ㄩL期積累導致生理疾?。?、行為偏差(多動、暴躁、飲食失調、網戀、早戀、輟學、逆反、自卑、自大、憂郁、精神分裂等),永遠不是單獨的、個人的現象。
往往是因為家庭本身生病了,有行為問題的某一成員,只是病態家庭的“發言人”、“代理人”而已。
當孩子出生進入原生家庭系統,成為家庭系統三角關系中的一角后,孩子也會成為父母關系的焦點。
家庭系統中缺席的角色,會有人自動補缺,這個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個。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
“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
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后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與其說是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這部紀錄片教會了雙方如何去和解。就像孩子們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我們相信父母都愛孩子,因為那份愛所以我們有了對愛的方式的理解,愛的方式決定了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
而這些不一樣的互動方式成為了孩子不一樣的內在解析,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信念與價值觀,孩子的人生就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軌道。
因為心理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理訴求,要改變不良的現實,如果我們主動去迎合這些改變,疾病就成了多余的東西。